如果这些文字你能喜欢。
那真的是太好了。










–承蒙喜欢,不胜荣幸–

关于

匍匐于地

勉之。


弦上雪:

大学时上过一门课叫小说的艺术,那门课的老师告诉我,你要是想把故事写得生动,就得不时穿插景物描写。身临其境,特别重要。








我听了如醍醐灌顶,深以为然。此后写什么故事,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场景要描述一下,好了,该转场了,一阵风一道光都得符合人物心境和情节。








后来医学伦理课的老师跟我说,如果你真的喜欢写作,打算一直写下去,我建议你多观察。什么都要观察,什么都要看,看进心里;不要呆在咖啡馆,走出去,你可以看一个停车场的工作人员,可以看一个在田地里独自耕耘的人,走得越远越好,什么都不要想,用心去看。








起初我觉得这个非常老派的中年男人出于对我的成见,故意这么说。后来我毕业了,和他的交集越来越少,又过了一两年,当我已经超过五百天没在手机屏幕以外的地方见过这位老师之后,我突然想起了他的话。








这一年多,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住院,见过了凌晨两三点挤满陪床家属的六人病房,有人在低声交谈,有人在哭,还有睡不着的重症病人茫然地撑着拐杖站在走廊,迎面碰上她的时候我突然失去了语言。我知道了从北京到攀枝花的硬座原来只要一百四十几块钱,却要坐上三十几个小时,遇上晚点,四十个小时一直垂着的小腿会充血肿胀起来,而那些买不起卧铺又不会上网抢硬座票的人会抱着他们看起来脏兮兮的行李直接躺在车厢里,连去洗手间的路都要踮起脚尖无处落足。山西一座小城的出租车司机告诉我,这里的房子也被渐渐炒起来了,但这里大多数人的午餐不会超过十元。我发现各地的山上都有庙宇,这和历史课本上说的“佛教自唐代以来逐渐成为主流信仰宗教”很相符;而这些庙宇仍旧香火不断,人们还是习惯来这里许愿,大概他们也不知道能否实现。








或许我从很久以前就知道人间疾苦,但不知何时起,潜意识里俯视大地的悲悯渐渐向陆地潜行的旁观靠拢。原先像摩天轮顶端看到地上一个个小火柴盒似的房子和汽车,开始在面前拔地而起,或呼啸而过,我在它们带来的荫蔽和疾风中,周身的感觉一一苏醒。








这时候我才发现,在人间,原本竟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与人有着太多的差异,“换位思考”和“设身处地”挂在嘴边说那么多次也没有用。








原来如此。








他说,你要去看,你要静下心去看。原来那“看”并不是旁观,是要全身心地投下去,用脸颊,用胸口,用手臂到指尖的每一寸肌肤去亲吻大地,大地才会把它积攒的那些血泪与心跳传递给你。你要经历人世悲喜,却不被冲动左右;你要来往于云泥,才能让笔尖驰骋上天入地。








后来我再也不必刻意去穿插什么景物描写。当喜悦时,阳光雨水皆能为之起舞,悲凉时寒风呼啸而不彻骨,少年情侣并肩路过一家文具店也意趣盎然。我不必再去费心描写饥饿,因为深冬凌晨的拉面店里曾拼桌的食客,他吸溜作响的吃相和鼻尖一颗颗冒出的汗珠给过我最直观的震撼。








这人间真好。或许它没能满足每一个卑微的愿望,却造就了这么多热闹的灵魂。








匍匐于地,辨得世事尘埃——这大约是创作者该有的样子。

评论
热度(1974)
  1. 共5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饮月 | Powered by LOFTER